栏目分类
超市购物变“任务”,理性消费成新风尚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5:10 点击次数:156
最近刷朋友圈总能看到这样的感叹:“现在逛超市像完成任务,货架上的商品再也勾不起购买欲”“购物车随便装两包纸巾就走人,连试吃小蛋糕都懒得伸手”。
数据显示,2024年国内超市客单价同比下滑12%,曾经周末挤满亲子家庭的超市通道,现在只剩下理货员补货的身影。
就连网红超市也难逃魔咒,社交平台上“沉浸式逛超市”的vlog点击量断崖式下跌,取而代之的是“超市刺客”“无效消费”的吐槽合集。
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咱们消费者!
仔细想想,超市冷清背后藏着三重暴击:第一记重拳来自钱包。
猪肉价格比三年前涨了40%,可工资条上的数字像被胶水粘住了似的,年轻人自嘲“逛超市只敢看黄色价签”,绿色价签的特价区反倒成了流量担当。
第二记闷棍是购物渠道大爆炸,社区团购今天下单明早到货,直播间里主播喊着“家人们三二一上链接”,连卫生纸都有次日达服务,谁还愿意拎着大包小包挤公交?
最扎心的是第三重暴击——消费主义滤镜碎了。
经历过“囤菜焦虑”和“断舍离风潮”,咱们突然发现,货架上blingbling的进口零食不过是糖油混合物,促销员拼命推荐的“买一送一”往往用不完就过期,与其被天花乱坠的营销话术牵着走,不如打开拼多多直接搜“家庭装”。
当超市从“治愈天堂”变成“消费冷静期”,这未尝不是件好事。
至少咱们学会了在满减套路前守住钱包,在网红新品前保持清醒。
下次推着空荡荡的购物车走出超市时,不妨给理性消费的自己点个赞。
你在超市还有必买清单吗?
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“超市生存法则”,点赞前三名送超市场抵用券哦!
上一篇:在上海通过跑外卖能开上迈巴赫吗?
上一篇:在上海通过跑外卖能开上迈巴赫吗?